对于何鉴来说,近来朝廷很多事务都处于停滞状态。
吏部衙门本来负责官员任免和考核,但所有一切都要有御批才能施行,这导致近几个月来,朝廷在人事方面做得一团糟,自从张苑卸职后,基本上所有人都在等皇帝回来,或者是内阁跟司礼监之间重新形成联动,可结果却等来皇帝私自出游、司礼监掌印依然空置的消息。
何鉴做事跟梁储一样,都力求中庸,不出差错,这也是儒官最基本的做官原则。
所以何鉴近来基本是大事不管,小事不问,最后居然倚老卖老,在京城当起了最清闲的尚书,什么事都抛到一边。
梁储找到何鉴之前,何鉴已经有五六天未曾去吏部衙门点卯,因为他知道就算去了很多事情也定不下来,不如等谢迁回来后再说,毕竟谢迁即将回京的消息已传扬开来,何鉴试着跟谢迁取得联系,但发出去的书信始终没有回应,这让他深感失望。
“……何尚书,您说这可如何是好?之厚做事最懂分寸,一直都很克制,但朝廷却不信任他,若任由事态发展下去,怕是未来朝中介夫不好跟之厚相处了。”
梁储为人宽厚,没有刻意偏向谁,只是实事求是地站在沈溪不会谋逆这一立场上说事,争取缓和杨廷和跟沈溪间的矛盾。
何鉴听完梁储一番话后闭目思索,半天后摇头晃脑地道:“听你所言,介夫跟太后所请,以及太后让介夫做的事情,似乎没错啊。”
梁储苦笑道:“在下自然知道这件事本身无错,但到底之厚功在江山社稷,乃是朝廷新一辈中的扛鼎人物,从最新回馈的消息看,他已有撂挑子的意思,准备亲自出居庸关去找陛下……您说他这一走,军中能不出乱子?光靠怀宁侯孙应爵和新宁伯谭佑,能撑得住场面吗?”
“这个嘛,可说不准,毕竟两位爵爷家学渊源,说不一定表现优异,深得军中将士爱戴呢?”何鉴用一种模棱两可的口吻说道。
梁储听到后很意外,他本来对何鉴寄予厚望,未曾想登门拜访后才发现何鉴倚老卖老,一手推水磨的功夫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跟他印象中任劳任怨的孺子牛形象有很大区别……之前沈溪跟谢迁发生矛盾,出面调和最多的就要数何鉴。
梁储道:“何尚书,您就不出面调和一下?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,太后或许是对之厚产生了一定偏见,但至少咱们这些同僚不该有此偏见,之厚把跟随他出征草原的嫡系兵马都留在宣府,态度还不够明确吗?”
何鉴看着梁储激动的神色,不由叹道:“叔厚,你来之前应该跟介夫见过面,结果如何?介夫什么脾气你会不知道吗?现在他不觉得这么做有何过错,又奉有太后懿旨,且朝廷派应宁去平叛本身没有太大问题……”
“应宁曾经担任过三边总制,领兵作战经验异常丰富,他出马不会出任何问题。另外,有些事你应该尽可能相信之厚,他能理解朝廷为何会这么做的,清者自清,难道他还怕别人对他有偏见?”
当何鉴说到这里,梁储基本上听明白了,何鉴就是不想轻易掺和进来。
杨廷和跟沈溪间孰是孰非并不打紧,或者说两人的矛盾不那么重要,因为何鉴已做好随时离开朝堂的准备,早在战事发生前他就一直向朱厚照请辞,态度非常坚决,只是不知何故皇帝那边一直留中不发罢了。
梁储很识相,站起来行礼道:“何尚书,若您觉得没问题,那在下就不提了,但何尚书莫要忘了,大明自开国以来,有多少功臣没得到公正待遇?不要到了咱们这里成了独一份儿,遗臭万年!有些事很容易适得其反,若把一个人伤害得太深,谁能确保人心始终如一?”
何鉴苦笑着摇头:“我还是那句话,一定要相信之厚。如你所言,咱们是该做点儿什么,但绝对不是现在……能让之厚彻底安心下来,不是你我能做到的,其实能真正让他安心的只有陛下,若陛下早一步明白之厚当前的不利处境,急着赶回来消除恶劣影响,那所有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?”
梁储道:“为人臣子,当替君分忧。”
何鉴脸色突然显得严肃起来:“那你更应该明白,之厚在这件事上不该有所介怀才对。介夫所做的事情,天经地义,若非太后有所担心,介夫能主动跳出来挑事?包括之前参劾之厚的奏疏,朝中多少人拍手称快?若朝中文武都对一个人有意见,难道你觉得这个人完全没有问题?”
“这……”
梁储发现何鉴的态度比之以前变化不小,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中立派,更倾向于已加入倒沈溪的派系中。
何鉴又道:“今时不同往日,之厚不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子,一举一动都受世人瞩目,自古以来能人异士频出,但能得善终者有多少?枪打出林鸟,这道理是沈之厚不懂,还是你梁叔厚不懂?”
这下梁储无言以对,他心里有些懊恼,觉得此行是自讨苦吃,纯碎是来找骂的。
何鉴一摆手:“这件事你莫要插手了,介夫做什么我不想干涉,本身也无从干涉,若之厚心存芥蒂,那就由得他。反正于乔回京前会先去居庸关,会面后老少二人有什么不能坦诚的?到底朝中官员怎么看待之厚,于乔回京后不就自然揭晓了吗?你若觉得太后对介夫器重太过,等于乔回来一切便会清零!”
梁储苦笑不已。
他听出何鉴言辞间潜在的意思,心想:“何尚书以为我因介夫被太后器重而耿耿于怀,想找机会打压介夫,但我哪里有这个意思?”
梁储点了点头:“何阁老提醒的是,在下不会再多问了。”
说话时梁储非常失望,心中充斥着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无奈,面前似乎满是艰难险阻,让他倍感无力。
何鉴再度提醒:“叔厚,这件事咱们真的不适合插手,晏子曾云:见善必通,不私其利,庆善而不有其名。称身居位,不为苟进;称事授禄不为苟得。体贵侧贱,不逆其伦;居贤不肖,不乱其序。肥利之地,不为私邑;贤质之士,不为私臣。君用其所言,民得其所利,而不伐其功。此臣之道也。”
“故介夫与之厚之争,无关道义或礼法,切记切记!”
……
……
梁储本来有为沈溪出头的打算,但在跟何鉴见过面后,改变了想法,决定先静观其变再说。跟他一样不理解,甚至对杨廷和产生一定顾虑的人,除了梁储外,还有作为当事者的杨一清。
杨一清这边跟杨廷和见面后,才知道自己被太后临时委以重任,领兵去山西平乱,同时身背保护皇帝之责。
“……应宁兄,你应能理解太后苦心,到地方后应以平叛为辅,劝说陛下回朝为主,只有陛下回到朝堂才是正理。之厚那边无论对你发出如何指令,你都不能有丝毫动摇,你此番乃是为陛下安危而去,朝廷上下所有人的希望,全都寄托在你身上……”
杨廷和说话言辞恳切,态度真诚,完全就是站在皇室角度看待问题。
杨一清却觉得自己被张太后和杨廷和当枪使,本来他跟沈溪间没什么矛盾,转眼就要闹翻。
杨廷和跟杨一清到底谁的能力更强,这是个难以探讨明白的问题。
杨廷和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朝政,还有对一些军略政略的把控上,属于学术派的代表人物。
而杨一清则属于实干派的俊杰,杨一清跟沈溪一样,都长期在地方任职,然后因为功劳和获得皇帝、重臣的欣赏而提拔,尤其在三边之地的功劳,虽然没办法跟沈溪媲美,但治理一方也算有很大的建树。
所以杨廷和想收买利用杨一清帮他做事非常困难,因为杨一清比他更加老成持重。
一个年轻人仗着自己内阁大学士的身份,以及张太后的信任,公然利用当朝户部尚书,实施他的一系列阴谋诡计,这件事本身就不那么合适。
杨一清虽然心里却不爽,却不会跟杨廷和翻脸,因为有太后懿旨,他必须领受,但在受命后,根本就是陛下太过贪玩任性!”
听了谢迁的话,沈溪不由苦笑。
朝中很多人觉得皇帝是不可能抛下一切,任性出游,揣测是沈溪或者某些人暗中谋逆的结果,还试图让谢迁相信。
但谢迁是什么人?当年朱厚照尚是稚子时,以太子之身南下游玩,小小年岁便单独游历数千里。
这些事别人不知,谢迁却很清楚,因为当时弘治帝派出去找寻儿子的人正是谢迁,所以谢迁得知朱厚照出游,压根儿就没怀疑是沈溪在背后搞鬼,反而替沈溪感到可惜,毕竟当年太子出游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,当时是有传言说太子不在东宫,但传闻出来不久,朱厚照便现身,事情也就不了了之。
只有越熟悉皇帝脾性的人,才知道这件事的可能性有多高。
沈溪道:“既然谢阁老也知道陛下贪玩,明白旁人劝不回,所以在下更应该去找寻才对,现如今能真正劝陛下回心转意的人恐怕不多。”
“不行!”
谢迁冷目望着沈溪,态度坚决,“谁去都行,唯独你不可,现在朝中已有诸多流言蜚语,若你这会儿去找寻陛下,谁能放心?老夫刚进关城便听说,太后已派保国公跟应宁去山西平息匪患,其中缘由难道你不明白?”
沈溪没说话,他很清楚这一切的背后始作俑者是杨廷和,而杨廷和又是谢迁提拔起来的接班人之一,不会在谢迁面前随便评价。
谢迁道:“怎么,有话不能在老夫面前说?那老夫就直说了,陛下出游在外,朝廷有你在或者不在,区别甚大,至少有你在没人敢乱来。”
沈溪苦笑:“谢阁老实在太过抬举,在下可没那么大的本事能掌控大局。”
谢迁没好气地道:“别因为朝廷对你做的一点事就拿出这种受委屈的态度,你什么人难道老夫不知道?你现在只需要留在关城,便能让宵小收敛,最好再从宣府调拨一部分嫡系人马过来,这样便可确保万无一失!”
沈溪道:“谢阁老,您不是开玩笑吧?即便现在,外间关于我的传言已是满天飞,再让我调动人马,那不是让我更成为众矢之的?”
“难道你什么都不做了吗?”
谢迁板着脸道,“你现在的职责,就是震慑那些有不轨之心的宵小,让他们知道,就算要谋朝篡位,也得先过你沈之厚这一关,你管朝中人对你如何评价!等陛下回来后,谁会说三道四?你放心,这次老夫坚定地站在你这边,不会因为某些人兴风作浪,就让你这样一个年轻有功劳的大臣灰心丧气!”
谢迁这话算掷地有声,以前跟沈溪关系最好的是他,倒沈溪最厉害的也是他,现在当沈溪成为朝廷上下众矢之的时,他又跳出来说完全支持沈溪。
对于旁人来说,或许不理解为何谢迁如此多变,只有沈溪知道,谢老儿说这话还算是实诚,仅有一点,那就是谢迁随机应变,善于把控人心。当然这番话有多少因势利导的成分,实在难说。
沈溪不想用一些阴谋诡诈的心态揣摩谢迁的所作所为,但很多时候却由不得他不往这方面想。
谢迁有多老奸巨猾,只有相处久了才会理解,不过就算沈溪知道谢迁有想稳住自己的成分在里面,听到这话后心中还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。
沈溪道:“有谢阁老在,朝廷便能上下一心,何须我再去做一些事?谢阁老还是早些回京城,我这边希望能早些将陛下找回来!”
谢迁望着沈溪,似乎想看穿沈溪心中所想,但半天后终于放弃,摇头叹道:“看来你心中还是对朝廷有些失望。”
沈溪摇摇头:“这无关失望与否,站在太后和朝臣的立场,陛下出游后,自然要防备权臣图谋不轨,这本无可厚非,我没有怨怼谁,只是想尽快平息这种猜忌,若我离开能让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均衡状态,如何还要强留下来与人不悦?”
谢迁皱眉:“难道你去找寻陛下,就能让他们彻底放心?保国公跟应宁领兵出征,又是怎么回事?这你不知道?”
沈溪道:“既然我在何处都会遭致猜忌,难道便什么事不做了吗?这可是谢阁老您刚刚说过的话!我现在要做的是尽快平息旁人对我的猜忌,早日去将陛下迎回,只有陛下平安无事回到京城,所有流言才能不攻自破。”
“至于谢阁老所说,让我留在居庸关坐镇,甚至调动曾经的部属,只会令事态恶化。我所做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忠心,若谢阁老理解信任的话,该明白我选择的才对大明最有利!”
沈溪一番话说完后,谢迁突然默不做声。
因为他感受到了沈溪满腔的热情,那是一种要找到皇帝证明自己清白的决心和勇气。
谢迁在辩论上并非沈溪对手,即便他能考虑到事态发展方向,却不会料到沈溪居然掷地有声地说出这番忠君体国的话来。
最后他无奈叹道:“你想怎么做,至少也应该跟太后娘娘请示后再说。擅自去做,非人臣所为,也就难怪有人会说三道四了!”
本文中有不解的地方,建议您百度一下百度搜索是全球领先的中文搜索引擎